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:“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,我們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、建設美麗中國。”
數據顯示,我國從1981年3月12日開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,已累計植樹近600億株。僅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國就完成造林4.5億畝、森林撫育6億畝,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.66%,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51.37億立方米,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。
1/5的國土披上了綠裝,植樹造林成績斐然,令人驕傲。但同時也應看到,與發達國家相比,差距仍然很大。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排名世界第139位,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,人均森林面積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/4;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/7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全民義務植樹開展30多年來,促進了我國森林資源恢復發展,增強了全民愛綠植綠護綠意識。同時,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,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、生態脆弱的國家,植樹造林,改善生態,任重而道遠。”
3月21日是“國際森林日”,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、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參加北京2016年“國際森林日”植樹紀念活動上表示,根據我國《十三五規劃綱要》,“十三五”末,全國森林面積將達到2.23億公頃,國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.04%,今后5年植樹造林工作除了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外,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。張建龍分析了目前我國森林生態的現狀:森林總量不足、質量不高,特別是現有造林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進行,造林綠化越來越困難。
誠哉斯言!據林業專家分析,我國總體森林質量不高,影響了生態功能的發揮。如世界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量為131立方米,德國、新西蘭、澳大利亞等林業發達國家達到300多立方米,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在8立方米以上。而目前中國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量只有89.79立方米,不及世界平均水平,僅占發達國家的1/4,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為4.23立方米,只有發達國家的50%。
森林蓄積量及森林生長量的低下,一方面影響著森林對氣候生態的調節,導致調節功能下降,同時直接削弱森林資源的產出及森林多種功能的發揮。
差距意味著潛能,這說明提升森林質量潛力巨大。專家認為,如果采取科學的育林方式,改變現有的森林資源粗放型經營模式,我國每公頃森林蓄積量至少可以增加40%左右,北方森林每公頃年均生長量可提高到7立方米,南方可達15-20立方米。
可見提高森林質量是林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根據國家林業局2009年11月6日發布的《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》,到2020年即“十三五”末,全國森林覆蓋率要增加到23%,森林總蓄積量達到140億立方米。筆者以為,實現這一《行動計劃》,既要重視宏觀目標,更要重視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的增長,因此,植樹造林也要講供給側改革,改革的重點是優化各種要素,提升造林綠化的質量和效益。
那提高森林蓄積量的途徑何在?林業專家給出兩條“妙計”。
一是延長森林撫育期,將其作為綠色發展的戰略工程實施,并給予重點支持。我國單位森林面積蓄積量低,主要原因是樹木小,據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介紹,我國20年以下的中幼齡林木占森林總面積的64%,像澳大利亞、俄羅斯等國50年以上的林木占森林總面積的一半以上,林木幼小與前些年亂砍濫伐有關,大樹粗樹被大量砍伐,因此需要加大對中幼齡森林的撫育,削減森林資源的利用規模,這樣二三十年后,我國森林蓄積量就可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。延長森林撫育時間,減少樹木采伐利用,將直接影響到國有林場及林農的利益,這就需要調整相關林業法律及政策,加大對森林撫育的投入和對林農的補貼。
二是對癥下藥,精準管理,科學植樹造林。我國幅員遼闊,各地土壤、氣候差異較大,林木的適應度不同,因此要因地制宜,“因材施教”,各地要針對不同樹種的性能,以及對土地、氣候的要求,采用“獨家定制”的管理,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健康率。這是個技術活,首先要制訂出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,目前國家層面有了標準,但許多地方還是零,這亟待完善。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,版權歸發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無商業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
運營:中國森林食品網
京ICP備05067984號-32
基于E-file技術構建